如果装修过房子,你就知道装房子是非常不省心的一个差事。什么装修预算啊,装修流程啊,主材、辅材、硬装、软装啊……凡此等等,很多业主即便装修完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估计装到一半,原先的预算就已经是泡汤了,后面就只有跟着感觉来走了。
确实是很难,不仅仅对于装修一次或者两次的业主来讲是这样,就是装修过多套的业主也有很多难点和困惑,每次装修总会留有很多遗憾。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于自身真实需求的不甚了解甚至对于自己真实内在的不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根源性的;
二、 对于装饰建材(新材料)和流行方向(设计新理念)的不了解;
三、 对于工艺流程的不了解,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思维;
四、 之前可能曾经受过伤害,对于装饰公司缺乏基础的信任感,处处设防;
五、 过度相信设计师或者装饰公司,惟命是从;
……
对于第一点,很多业主朋友可能不认可,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不可能对自己不了解啊,那是不可能的。不过说句扎心的话,大部分情况下还真是这样。你明确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吗?知道自己性格特征里面的舒适区和雷区吗?知道自己喜欢的色彩和色彩搭配方式吗?知道如何来改善或者优化自己性格特征里面的不足吗……
这个可以换一个思路,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你非常有感觉的一个场所或者空间?或者在刷小红书或者抖音的时候有某个空间特别打动你?我们通常说直觉或者第六感,就是你看一眼就为之所动并能形成强烈兴趣的场景。其实这里往往隐藏着你的性格密码。优秀的全案设计师是完全可以解读出来的。哪怕是一件家具,一个饰品摆件或者是一幅画。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所在。
A. 过于相信所谓的大牌设计师。
比如说,岛城某高端小区某业主不相信本地设计师,于是乎心甘情愿花重金聘请某国际设计机构洋设计师进行设计,人家讲的很明白,我的方案只能根据你的意见修改一次。结果呢,修改之后业主仍然不满意,自然就落不了地,结果不得不再找本地设计师进行深化修改后再落地。这个还是好一点的,最起码后面终归还是落地了。
B.过于相信装饰公司。
还是岛城某高端小区业主花费2个亿购置了一处房产,结果被装饰公司给严重带偏了,花了1个亿左右进行装修,据说光大理石一项就花费几千万。我去过现场,第一感觉:这还是人住的地方吗?墙面、地面几乎都是大理石,那是一个“造”字了得。据说这套房子现在挂在二手房中介手里根本就卖不掉。这样的装饰公司良心何在?!不从客户实际使用角度出发,只是从自己企业经营角度出发,这一点的确是可恶!那么我们业主朋友呢?是不是钱多人傻呢?有没有自己的因素在里面?
(图文无关)
C. 不相信设计师、装饰公司。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业主不愿意花设计费用,也不相信装饰公司,结果是全家总动员,自己搞,又很讲究空间品质和细节,结果呢,你搞一下我搞一下,搞出来一个四不像来。一套房子装了砸,砸了装,两年还装不起来,搞的自己身心俱疲,最后也只好举手投降了。呵呵,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图文无关)
以上几个案例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其实这样的案例还在现实当中不断持续上演着。
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装修行业是一个看是简单,其实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别墅、大宅、商业空间我们暂且不谈,就是一般的住宅一般也有以下几个板块:
一、 厨房:橱柜、厨电系统(油烟、淤堵、体感、收纳、交互等功能,空间五感设计);
二、 卫生间:卫浴系统(吊顶、通风、防水、下水、淋浴、采暖等,空间五感设计);
三、 生活区(客厅、卧室、书房等)空间五感设计和基础功能性的充分满足;
四、 智能设计和安全性设计。
业主自己装修有一些误区,这有情可原。但如果有了设计师或者装饰公司参与的装修的项目还有很大缺失的话,那是不好原谅的事情。但事实上还是经常出现“能用但极其不好用”的一些情况。
我们先聊聊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失误:
比如说,你想装修房子,找到设计师或者装饰公司,他们通常会这样问你 “喜欢什么风格呀?”。风格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当然也是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业主的需求其实并不精准。
在很大度上来讲,业主喜欢的可能并不是哪种风格?而是某种调性(看上去的一种感觉)。我们往往误以为客户喜欢的是某种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可以这么说,风格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骨子里的东西。感觉新奇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有的时候完全是“叶公好龙”(假喜欢)。比如说,一个业主因为某个阶段在美国学习、生活,逐渐喜欢上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回国后买套房子选择美式风格进行装修,这个是真喜欢,无可厚非也可以理解。其它绝大部分是“叶公好龙”,新鲜感一过,可能一两年就不喜欢了。这不是真的喜欢。这一点也恰恰是普通硬装设计师一个盲区,所以误会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这种误会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一个原因是真正的全案设计师偏少,二是我们业主朋友也根本不明白“风格”和“格调”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小白、一个大白,凑在一起这误会不产生都很难。
厨房、卫生间是很多设计师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空间,往往是“八国联军”拼凑而来。比如说,厨房的油烟、淤堵、噪音、体感、外界交互等;洗手间的下水、阴湿、气味、舒适性等等问题。原因往往在于很多设计师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大空间上面,比如客厅、卧室等,但是家里面使用率最高的两个空间反而是各供应商拼凑而来,既无空间美感,也不好用,只能凑合着能用而已。
装饰行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大部分公司还停留在硬装清辅阶段,主材业主自选或者装饰公司代购,软装基本上很少介入。整个行业的发展还不完整、不充分。为了扩大产值,导致很多硬装公司人为的做了很多好看但无用的硬装设计。比如过多的风格硬装结构,各种地砖拼花或者地板拼花等等。这里面不能完全说没有用,但绝大部分是人为强加上去的,既不符合空间美学逻辑,又增加了无谓的材料和人工费用,实属无谓的浪费。
(图文无关)
有些人认为,硬装在前,软装在后,这个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完全错误的。软装应该前置考虑才对,因为软装研究的重点是用户的生活方式,空间、动线、采光、色彩、纹样、材质、工艺等等元素无一不是围绕着空间主人生活方式来展开的。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恰当:硬装是骨架,软装是血肉,灯光是灵魂。严格来说,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之所及皆为软装,即空间陈列美学。因此,绝非先硬装后软装的一个概念,软装不是在硬装之后的一个补充或者搽脂抹粉,而是装修的一种思维方式。不能硬生生的把一些板块归为硬装,另一些板块归为软装。
如上所述,我们思维方式如果还是之前的惯性思维,我们的装修理念就远远落伍了。新理念、新工艺、新材质的不断出现是我们装修行业一直前进的驱动力。比如:“轻装修,重装饰”我们也提了很多年了,但目前还是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全案设计师)。
我们知道,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应该基于人而不是单纯的空间。道理都知道,但实际操作层面,很多基于商业、基于所谓流行风格、基于造价预算、基于个人经验和审美……凡此等等,最终造出一个怪胎来。比如很多精装房(千篇一律的设计);或者把客户家设计当成自己炫技的一个载体等等,这些设计出发点就已经错了,那么怎么可能做出适合每一个客户实际需求的空间来呢?
不管是设计师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强加于业主,还是业主家庭主要决策人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家人,都会造成设计方向的偏差。
如此种种,在装修过程中司空常见。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综上,即便是常年做装修设计的设计师和装饰公司,也会有以上认知的不足和偏差,更不要说我们是普通业主了。有些是因为能力和阅历所限,一些完全是因为没有完全站在业主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或者说差不多就行了的工作心态。
伟人毛主席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装修行业就是这样,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多思考,多吸收,多借鉴,也才能把这个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的活干好、干精,才能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好。
(图文无关)
瞿世清,原籍山东菏泽,新青岛人。1995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天津外国语学院)西语系。
1996~1999年,深圳某外贸公司任职(国内采购);1999~2002年,深圳某化工(油漆涂料)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开拓市场);2002~2008年,某品牌涂料青岛区总代;2009~2018年,创立大秦硅藻泥品牌,销售网络(600+)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2018~至今创立云飞扬家居品牌(整装&软装全案)。
历任中国绿色建材技术委员会委员;硅藻泥标委会委员;青岛市软装行业协会发起人、副会长;中装协软装陈设分会副会长;瑞龙吟软装陈设平台创始会长。
【一点说明】
系统化学习、研究并从事软装行业4年以来,自认为对于软装行业所倾注的时间浓度、精力、学习密度还是可以的,这个过程很像我当年研究硅藻泥这个产品,累积至今,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了,不管是从行业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角度出发。
当然,这些认知仅仅局限于个人看法,仅属一家之言,就算是抛砖引玉吧。不足之处,还望行业资深专家批评指正,切磋商榷。唯希望我的热情和专注能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评价、批驳甚至颠覆的话题。
若如此,也算是对软装行业的一点点贡献吧。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仅做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特此声明。